【人間社 李雪麗 台中報導】2024-06-04

今年度佛光山惠中寺「未來與希望」系列講座的主題為「古·今」,6月2日禮請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、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暨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如常法師,以「敦煌藝術到當代生活」為題,引領聽眾穿越時空,領略敦煌藝術的博大精深,並從壁畫中窺見當代生活樣貌,揭曉佛光山建築形式之美是源自敦煌藝術。現場聽眾740人,網路同步觀看有1600餘人,總觸及人數近8700人。

「提到敦煌,大家會聯想到什麼呢?」如常法師問題一拋出,台下馬上回答「石窟」、「飛天」,隨即舞蹈家鄭秀真所指導的佛光敦煌舞團演出〈天人行〉,將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呈現在眾人眼前,帶來一場視覺與靈魂的盛宴,令人驚喜。如常法師解釋,佛陀說法時,飛天就會出現,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經》經變畫中出現的天人,來自於很會唱歌跳舞的樂神僅那羅,以香為食,爐香一點便會現身。

如常法師提到正於佛陀紀念館展出的「絲路光華—敦煌石窟藝術特展」,最早的淵源,來自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1989年參訪敦煌莫高窟,在兩岸尚未開通下,1991年佛光山即推出「中國敦煌古代科學技術展覽」,促進兩岸文化交流。

當時所架設的莫高窟牌樓,與大雄寶殿建築色彩非常融合,顯見星雲大師對敦煌藝術的熱愛,乃至大佛城的「接引大佛碑」,如來殿前「開山三十周年紀念碑」及佛館「佛光山啟建佛陀紀念館碑」、「百萬人碑牆」都是受到敦煌藝術的啟發。

星雲大師曾指示如常法師,一定要在佛館展出敦煌石窟,表示弘揚佛教文化即是弘揚佛法。歷經10餘年與中國敦煌研究院的籌劃,終於在2023年12月開展「絲路光華—敦煌石窟藝術特展」,展出敦煌莫高窟3座石窟及7座藻井等實體,包括經敦煌研究院3D打磨的「中心柱窟」,以及百餘件真跡或臨摹等珍貴文物。是百年來規模最大、最精彩的敦煌特展。

「絲路光華—敦煌石窟藝術特展」展出以來,受到熱烈迴響,至今已有130萬人參觀,原本展期至今年4月,在多方要求及期盼下,延至7月21日,日前更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公布的大陸第21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中,從6000多件展覽裡,脫穎而出,榮獲國際級及港澳台合作獎‧出境展,名列十大陳列展覽精品之一。

如常法師指出,「敦」是大,「煌」是盛的意思,敦煌石窟群涵蓋莫高窟、西千佛洞,榆林窟、東千佛洞,以及五個廟石窟等5個石窟,敦煌地名自古以來沒有改變過。研究敦煌石窟的藏經洞及石窟藝術的「敦煌學」成為一門顯學,當中重要人物包括最早開鑿石窟的樂尊和尚、發現石窟的道士王圓籙、考古學家斯坦因、彼得羅夫斯基、伯希和、吉川小一郎等人,以及常書鴻、段文杰、張大千等人的臨摹。

如常法師提到敦煌藝術影響建築、服裝及文創,佛光山咖啡色柱子、大悲殿黃色浮雕,都是屬於敦煌色。佛光山接引大佛的蓮花指手印,來自莫高窟第432窟。大佛城內部則與第254窟的中心塔柱窟一樣。第322窟的千佛則轉化成大雄寶殿內的千佛。第3窟轉化成佛館普陀洛伽山觀音殿。佛館「百萬心經入法身」為星雲大師再造藏經洞,延續佛教文化的壯舉,法會功德主獻供可視為古代供養人再現。

現代許多流行服飾的顏色基調及紋飾也是來自敦煌,第130窟都督夫人禮佛圖的服飾即屬於敦煌色。講座的另一個驚喜是由佛館館員裝扮供養人都督夫人,重現盛唐時期的時尚造型。最後如常法師預告,佛館將會展出雲岡石窟,也期許大眾透過佛教藝術提升心靈。

文章轉至:人間通訊社
影片轉至:人間衛視